一个多月前,当腾讯,微博宣布将全面停止服务时,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大张旗鼓的“青春失踪秀”。他们冲进腾讯的微博,观看他们在停止服务前发送的内容,然后留下一句“唉,我的青春”作为最后的告别。
或许微博也需要“中年人”去怀念。
根据2020年红人节微博披露的数据,在微博现有的月活跃用户中,16-22岁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占33%,23-30岁的年轻人占40%,30岁以上的用户仅占22%。
当我们还在感受微博是否会被贴上“衰老”的标签时,我们并不知道微博已经和Z世代齐头并进,“年轻人”的概念已经被继承和延伸。
01微博中的“青春精神”
诞生于2009年的微博已经迎来了第11个年头。
甚至在20岁的时候,接触微博的用户就已经过了站立的年龄。时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用户习惯的迁移。随着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注意力也在变化。
可能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前在微博和QQ互为好友的朋友,逐渐把时间留给了家庭和事业,以娱乐和学习为目的的社交行为越来越少。原来,朋友间聊天的快乐,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人们怀念的一种记忆。“中年人”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时间分配,导致“身边人都不玩微博”的错觉。
“中年人”留下的社交空间,必然会被年轻人填满。
每天抢一个大V沙发、“织一条围巾”、相见争粉的兴奋,成了微博中年用户的青春见证。如今,95后的年轻用户在微博上与爱豆对话,参与讨论社会问题,记录自己的青春。唯一不变的是微博的“青春精神”,这是勇于创新变革、紧跟时代潮流的内在动力。
其实早在2018年底,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就给出了洞察:截至2018年10月,Z世代用户数已达3.69亿,较2017年初增加3900万;2018年前10个月,网民整体增加3700万,其中1500万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占比接近一半,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增量用户。
同时,互联网用户的迭代和用户习惯的迁移,直接考验着平台运营商的直觉:是选择根据核心用户习惯的变化调整产品策略,还是聚焦新生代年轻用户?自然,这曾经是微博桌上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2016年第三季度从微博上找到了一篇报道。当时微博月活人口只有2.97亿,30岁以下用户占比82%。将微博目前5.23亿的月用户数与红人节给出的用户占比对比,年轻活跃用户数在过去四年从2.44亿增长到4.02亿。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微博年轻活跃用户的增长速度几乎跑赢了网民整体数量的增长。
也就是说,当第一代用户逐渐变老甚至流失的时候,一批新的年轻人加入了微博。在用户流失和涌入的时代转型中,微博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社交家园。
02微博的“反年龄手法”
为什么不那么年轻的微博还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年轻人的社会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私人社交和公共社交。前者几乎被微信占据,维系用户忠诚度的核心在于熟人关系链;事实上,后者承载着“消磨闲暇时间”的需求,也是内容平台抢夺的主要赛点。
正如许多业内人士所讨论的,Tik Tok的崛起离不开一套消磨时间的算法。Aauto faster的流行与其独特的社区文化有关,但很少有人探究过微博的杀手锏。看来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应用,几乎每个25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会在手机里安装微博。剩下的挑战在于微博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与Tik Tok对算法的依赖和Aauto faster的老铁文化不同,微博关注的是垂直内容,已经覆盖了综艺、动漫、游戏、美妆、美食等60多个领域,几乎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用户自由支配时间的需求。以游戏领域为例,KpL和王者荣耀在微博分别阅读了74.5亿和613.3亿相关话题,已经被证明是用户的天然粘合剂。
除了满足用户的场景需求,另一个挑战在于如何在占用用户时间的同时,给予用户应得的价值,否则必然会被戴上“消磨时间”的帽子。微博给出的答案是支持年轻博主,年轻博主不仅是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创作者,也是微博与年轻用户之间的纽带。
比如1997年出生的@沈伟_GODV,微博粉丝192万。作为曾经的英雄联盟职业选手,如今的绝地求生职业选手,微博已经成为他和粉丝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渠道,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和团队的第一手信息。
比如1999年出生的@ Ibabeee,2010年开始在微博运营。15岁时,她拍了第一部Vlog,在微博上发布。凭借她的生活、有趣的美和时尚的内容,@ Ibabeee现在拥有超过150万粉丝,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全职Vlogger的转变。
@沈伟_GODV和@ Ibabeee只是微博中的庞大博主之一,但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微博年轻化的密码:微博中大量年轻博主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微博内容的年轻化,进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形成了一个有趣的三角循环。
所谓的“抗衰老技术”不难理解。微博抓住了年轻人对高质量内容的刚需,然后在博主和粉丝的频繁互动下,逐渐从最初需要花费空闲时间延伸到用户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最终对年轻人产生“虹吸效应”。
03微博的“新活法”
就微博而言,年轻人社交的赛道上不乏挑战者。
以被视为“社交年”的2019年为例,阿里,京东,搜狐,腾讯等玩家纷纷入市,只能命名的社交产品有50多个,都是针对兴趣广泛的年轻人。不幸的是,结果也是悲惨的。社会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但从未可能爆发。大多数产品在短时间内就被世界遗忘了。
从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到90后、90后的社交家园,微博似乎是年轻人社交活动的“常青树”,在一个又一个挑战者出现的情况下,牢牢抓住了新的市场开放。至于原因,可以给出两种解释:
首先是微博的方块效应。作为一个高度媒体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媒体属性赋予微博独特的广场效应,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的聚集地。
在相应的场景中,微博一直是很多重要信息的来源和热点话题的舞台,经常引发全国范围的讨论。就像前几天热议的小张手被浴室玻璃门割伤一样,微博从最初的曝光、网友讨论、热搜圈到最后的事件结局,一直都是核心舆论场,也是Tik Tok、Aauto Quicker、哔哩哔哩等新势力无法复制的优势。
广场效应带给微博的不仅仅是话题中心,还有年轻用户的关注,就像互联网舆论的“太阳”,永远占据C位。
其次,用户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果说“广场效应”是微博生存的基本盘,那么年轻博主和年轻用户则是微博能否在商业上打出有效组合拳的主要变量。
在我们与@沈伟_GODV和@ Ibabeee的交流中,两位年轻的博主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经常通过粉丝群和超话与粉丝互动,而博主并不是高级别的名人,而是把粉丝当成自己的朋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Z世代年轻人倡导的平等关系,无疑拉近了粉丝与博主的距离,也为粉丝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渠道。
对于从不缺少挑战者的微博来说,博主和粉丝的平等关系可以让用户保持更长的时间,也是避免陷入影响力不足的危险境地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说,年轻用户的不断涌入,给微博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年龄段的变化,而是一种新的“活法”:懂得宠粉的年轻博主,喜欢和博主交流互动的年轻粉丝。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构成了微博独特的竞争力。
04写在最后
从诞生到现在,微博一直处于进化状态,从Y世代的狂欢到Z世代的共生,并将继续向更年轻的群体拓展。
根据英国, 兰开斯特大学的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会给用户带来一些压力,比如信息过载的压力和身边朋友的“合规压力”,但人们通常不会选择停止或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而是从一种功能转移到另一种功能。
遵循这一逻辑,微博作为信息共享、传播和获取平台的核心并没有改变,反而变得越来越包容和多元化:金融、军事等垂直品类的内容依然在“中年人”心中,同时凭借游戏、动漫、综艺等年轻内容,以及Vlog、直播等新内容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年轻用户。
在平台老化与年轻化的博弈中,微博显然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