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遇到了两个瓶颈期,第一个是我第一次做产品的第二年,第二个是第五年。
今天就来说说我是怎么度过第一个瓶颈期的,因为关注我的读者可能大部分都在这个阶段。
第一个瓶颈期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当产品迭代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只会思考功能应该如何优化,交互应该如何调整,我所有的注意力其实都在软件产品本身上。
这个阶段,后来我把它定义为“功能思维”阶段。
我不能抬头看业务,不能横向看操作,不能通过数据验证。我在这个阶段还不到半年,特别难受。
每天,我们都在“需求-功能-需求”的闭环中,不断接受业务和运营以及老板的需求,然后产生计划,推进实施,完成推出。
工作本身没有错,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职责。但始终处于信息的下游,仍然缺乏对产品全貌的了解和决策依据。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当时的做法是从参加各种业务和运营会议开始。虽然这种会议对于很多做产品和技术的同学来说会比较枯燥,但是你还是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的。
这些信息不会包含在需求中,但它们是需求的背景和形成原因。
尤其是当很多产品经理在评审会议上面对为什么要做的技术问题时,这些业务信息非常有帮助。
此外,我将与我的领导保持密切沟通,并从他那里了解业务问题和趋势。并经常和他讨论业务问题和目前的产品情况。
首先填补信息空白是第一步。
接下来,想办法了解业务的痛点,这是他们需求的直接原因。
比如一个新产品推出时,商家提出了“请朋友有奖”的需求,你以为是需求,其实是解决方案。
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其实真正的需求是业务想快速发展的用户。只有他们用产品计划表达了这个痛点。
有人可能会说,邀请朋友中奖真的可以带来新用户!
然而,当一个新产品仍处于冷启动阶段,并且需求尚未得到验证时,很有可能将资源投入到这一裂变活动中。
用户的快速发展是一个目标。如果进一步拆解,开发用户的前提是需求建立,产品可用。
也就是说,“请朋友有奖”的前提是验证产品符合用户需求。
否则,如果你花钱投入资源做裂变和创新,用户数量会增加,但所有用户都会得到回报。活动结束,用户自然会感冒。
我们已经遭受了几次这样的损失。
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从产品数据可以看出。
第一,没有利诱的强力介入,业务数据有所增长。比如新产品停止大额补贴后,订单量和交易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二是产品用户实现有机自我成长,用户行为数据在产品中保持稳定。这里主要是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
填补信息空白,找到业务痛点。通过这两个步骤,可以进一步了解需求的来源。至少你会知道需求为什么来,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产品在业务场景中迭代。
产品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中,有用户、规则、流程、数据和结果。
尤其是数据,不具有欺骗性。没有数据的产品周围一定有数据系统,就像没有雷达的飞机。
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结果处理,得到产品的迭代建议。
最真实的感受之一是,当你亲自去一线业务场景体验产品时,直观感受会比在办公室琢磨如何优化产品更强烈。
填补信息空白,找到业务痛点,根据业务场景中的数据进行产品迭代。经过这三步,你就可以突破第一个瓶颈期,然后更上一层楼。
之所以遇到瓶颈期,是因为我们完成了前一阶段的成长,理论上是好事。如果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顺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没有遇到瓶颈,现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努力。
对于很多产品经理会经历的“需求-功能-需求”循环,他们必须想办法从业务层面看待问题,思考产品,这是一个肯定会经历的过程。
产品离不开数据,业务也离不开数据。
为什么很多产品经理都在努力加强自己的数据能力,很多公司也在提升数据产品经理的权重,很多学习资料主要是推数据产品?
其实这和需求是分不开的,需求对应场景,要求产品经理在场景中有这样的能力。
在任何阶段,都需要了解和使用数据,数据更像是雷达和武器。
有人说数据分析轻,但说到实际操作,比如点埋在哪里,怎么衡量,没有指标和维度怎么办,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事实上,职业技能不同于在学校上课。没有理论不行,但要结合实际,有实践能力。
作者:唐韧
文章来源:唐韧(ID : ryantang 007),原文链接:/s/BJXMZ7RN3Y6i1Vj0cL8E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