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进入AI时代的时候,百度打一套拳
浏览:187 时间:2023-1-10

1997年,著名黑客埃里克史蒂芬雷蒙德在《大教堂与市集》一书中预测了两种自由软件开发模式。

一个是大教堂模型,原始代码公开,但每个版本的开发过程都由专门的团队控制。一个是市长/市场模型,原始代码也公开了,但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和开发的最直接的例子是Linux。

最终,“集市模式”证明开源比封闭源更有效率,全球99%的组织在IT系统中使用了大量开源代码,开放源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越多企业的重视。例如,微软在2018年以75亿美元的成本获得了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的销售额,IBM在2019年投资340亿美元收购了著名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Red Cap。

在开放源码文化一度贫瘠的中国市场上,近年来围绕开放源码项目的讨论也变得活跃,BAT代表的技术巨头们扛起国内开放源码的旗帜,陆续加入到开放源码项目的建立和维护中,一劳永逸地释放了剧增的热情。(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开源、开源、开源、开源、开源)。

对于中国的开源文化从何而来,又该何去何从,百度这样的开源力量可以说是不容错过的研究样本。

聚焦01 AI的技术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源力量就膨胀到太平洋彼岸。但是当时中国在互联网之外几乎绝缘,连电脑都是少数派的玩物。

时间的感知削弱了中国在开源世界的存在感,缺乏对硬件和基础技术的发言权,缺乏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生态,缺乏通过开源商业化的成功案例,导致中国开发者长期扮演学习者角色。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为中国开发者创造了评价前辈们的机会,何况人工智能和开源几乎是天然的联系。

人工智能领域广为人知的比喻:AI是盛宴,资料是原材料,产是天然气,算法是食谱,开源就像无数厨师用经验和智慧合着的烹饪百科全书。其他厨师可以从书中学习经验,指出书上的问题,并为百科全书持续贡献新的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