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电赛道上的玩家不断移动,资本市场也暗流涌动。去年,美的发布了一个新品牌‘BUGU BUGU’。今年之后,TCL更名为TCL科技,创维酷开分拆上市,海尔电器私有化.一些企业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值得深思。
家电的“黑白”不再分明,行业洗牌是“分分合合”后的暗流涌动
其实家电企业的“去电气化”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
自2018年以来,康佳布局了节能环保、半导体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康佳半导体业务年营收约90亿元人民币。康佳的成功客观上促使了家电企业的跟进,尤其是近两年来,“走家电”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今年7月底,在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和在港股上市的海尔,双双停牌一天。随后,海尔智家宣布正在推进海尔潜在的私有化
私有化后的海尔, 海尔智家将在上海, 香港和法兰克福同时上市。据天眼App信息,目前,海尔智家的业务已涉及制造业、硬件、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在计划私有化的同时,创维正积极推动酷开网上上市。8月5日,创维集团宣布,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同意其分拆酷开网络的计划。
转型升级是“表”,资本运营是“内”。无论是在酷开的分拆上市,还是在海尔,的家电私有化,都可以看出,领先的上市家电企业都在寻求资本市场的灵活性。
一方面,在AIoT的发展趋势下,跟随家电行业智能化、物联网的发展节奏,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在业务上,家电企业也需要摆脱‘家电’的标签,从而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去年年中,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半年度业绩交流会上对记者谈及“灵魂问题”,也暴露出家电企业缺乏想象空间的窘境:“分析一下为什么TCL比同行低那么多,pE只有同行的三分之一?”
从企业估值来看,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这是资本市场上不同企业估值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例如,对于传统的智能电视制造商,如创维, 海信, TCL, 长虹,等。资本市场一般采用企业价值倍数估值法(EV):企业价值(EV)=总市值负债-总现金。这种估值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价值,缺点是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成长价值。
对于过去的家电企业来说,这种估值方法没有错。但随着AIoT在家居领域的逐步落地,软硬件服务的生态圈逐渐成为家电企业的布局方向。事实上,传统的企业价值多元估值方法(EV)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未来成长的价值空间。
比如早期已经转型为半导体、光电子等领域的康佳,其实就是一家尖端科技集团企业。以往的家电企业估值方法显然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分拆、私有化”的动作背后,家电企业也在寻找打破资本市场固有认知的机会,希望提升自身资本市场的“含金量”。
在唯品会1看来,家电企业的去电气化并不是一场被动的火灾。从长期来看,家电企业去电气化背后有内生因素。
长期以来,百典偏向制造业,而黑电更偏向硬件科技企业。黑电上游是面板产业、芯片产业和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产业。长期以来,白色家电的科技含量始终有限,在耐用属性下更倾向于传统工业制造。
在IOT多中心演进的趋势下,白电实际上是在‘黑化\':技术差异化已经成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因此家电企业在AIoT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布局也将支撑企业的长期价值。
家电企业为什么要回家?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估值的考虑;另一方面,在IOT硬件的趋势下,家电的‘黑白’不再那么鲜明。
在AIoT行业的发展趋势下,无论是黑电还是百典,行业整合还是科技化的家电企业都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当家电趋向于具备一定特定功能的AIoT硬件产品时,企业本身不再是单一的制造企业,而是转变为服务商的角色。
逻辑很容易理解。当家电真正成为基于场景的AIoT智能硬件时,与产品本身相比,其背后的内容和服务具有更大的价值空间。
这种商业逻辑的转变,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机会,而在一系列‘拆分私有化’的动作背后,家电企业似乎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洗牌’做准备。
在5G AIoT生态下,一场家电业务革命正在酝酿
《2019年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规模仅为8032亿元,同比下降2.2%。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家电行业陷入萧条。
从宏观背景来看,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家电市场一直处于‘寒冬’,但5G AIoT的落地可能会释放出一波市场增长红利。
5G和AI之所以成为家电企业布局的重点,可能一方面是抓住这一波技术红利,另一方面是为即将到来的AIoT生态变革做准备。
以智能手机为例,交互方式的改变催生了O2O、电商等一系列商业生态。可以说,以智能手机为交互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线上流量、到达、服务的线上业务场景。
和智能手机一样,家电可能会成为未来物联网生态下的流量入口。它不仅是交通的入口,也是人货环节、人服务环节的入口。
因此,VIpIT1认为,AI和物联网的应用最终可能会导致人机交互体验的改变。这种互动变化可能会改变流量分配的逻辑。
从流量分布来看,流量变现一直是互联网商业的底层逻辑,变现的价值高度依赖于两点,一是流量规模,二是流量粘性。在5G AIoT的物联网生态下,流量规模取决于软硬件生态的成熟程度,判断基于终端设备的激活数量。
流量粘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具体体现在DAU、MAU等。如果把家电视为承载产品和服务的app,品牌用户数就是品牌自身的私域流量池,从流量规模和粘性来看,其实现价值非常高。
我们尝试用V=N*F的价值模型来分析逻辑,其中V=IoT商业变现价值,N=终端激活量,F=内容服务体系完善度。N的数量越大,私有域流量池就越大。在AI语音与终端屏幕的粘性交互下,F的阶数越高,流量池的转换效率越高,商业变现空间增长越大。
例如,一个冰箱品牌的用户终端数量为3000万,这意味着该产品至少覆盖约5000万DAUs。在新的互动形式中,一旦用户的购买习惯在终端上培养起来,就意味着品牌本质上涵盖了一个
换句话说,未来随着5G AIoT生态系统的成熟,可能会形成以AIoT交互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在未来的物联网生态下,谁拥有成熟的产品、技术和商业生态,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就拥有更大的商业变现价值。
事实上,目前国内家电市场还比较分散,其优势通常集中在某一个品类上,如海尔,的冰箱、海信,的电视机、美的,的小家电等。相关从业者对互联网江湖说:‘生态上,华为、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更强,比如小米,很早就开始布局物联网,生态建设相对更好。’
但客观来说,市场上的家用物联网家电在用户体验方面还不够完善,小米的产品还需要逐步完善。在“全屋智能”的理念下,很多家电公司都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物联网平台,比如海尔的U、美的,的Mercure,但在交互方式上还是依赖移动App,并没有本质的改变。
本质在于AIoT是一个技术导向的领域。家电企业的产业链虽然实力雄厚,但在AI和IoT技术上,依然无法与华为, 小米、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因此,5G AIoT生态的这一行业变革将经历开放合作的新阶段。比如美的和创维实现云对接,创维和百度达成合作,以小AI为交互中心,串联“全屋智能”的终端体验。
虽然开放合作是一种趋势,但在商业上很容易触及天花板。有业内人士表示:‘单从商业价值来看,自建生态的商业价值无疑更高,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单干可能会失去机会’。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在未来AIoT的趋势下,技术和产品本身属于一种既荣耀又荣耀的绑定关系,技术和生态的优势也会体现在企业的估值上。无论是黑电还是白电,只卖硬件肯定是不盈利的,产业链上游的隐性价值会进一步转移到下游生态环节并实现。
这有点像德国的克诺尔,1000亿人民币的市值离不开其“同心圆”战略,从单层工业制造演变为“N 1”叠加利润。
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看,‘硬件服务’生态只是冰山一角。当AIoT的软硬件生态逐渐走进更多家庭,用户的支付习惯逐渐养成,客厅经济初具规模后,家电企业有多少‘含金量’将逐渐得到验证。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并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