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小冰的“面子分离”
浏览:109 时间:2024-2-6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微软小冰离职独立经营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几乎和外界猜测的一样,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是新公司的董事长,而被称为“小冰\",之父”的李笛,已被任命为CEO。然而,与之前大多数员工都是内部调动的说法不同,来自小冰团队的近200人将作为一个整体加入新公司。

与去年底微软和小娜的战略收缩相比,小冰的分离和独立是一种体面的告别方式。特别是离开微软半年多后,沈向洋依然愿意为小冰,新公司“站台”,团队的后续融资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在豪华的高管阵容和微软大胆放人的背后,单飞对小冰, 微软也留下了一些“疑惑”:

正如微软在新闻稿中提到的,分拆包括小冰,微软的品牌、产品和现有合同。同时,新公司被授权继续使用微软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后续开发。并指出拆分旨在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推动小冰商业化和生态化落地

用漂亮的话说,独立后的小冰将摆脱微软的规章制度,避免一些商业化机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独立公司的地位也将有助于小冰在中国市场寻找合作伙伴。还应注意的是,自2014年诞生以来,小冰团队从未背负过KpI和商业化需求的重担,此次拆分表明其在离开微软庇护后将实现自负盈亏

如果有一些阴谋论的话,小冰团队的拆分或许是微软抛掉包袱的一种方式:给团队起个“独立”的名字,让它自己折腾,同时保留在小冰的投资权如果小冰团队有望在商业化上找到出路,微软还是有机会持股的。

当然,这些乐观或消极的观点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商业化方面,小冰给微软留下了多少想象力?

先看数据。

截至2019年,小冰已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与用户的平均对话次数为23次。即使与中国市场主流的会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如天猫Elf、小度、萧艾等相比,微软小冰的表现也不逊色。

从入口看。

目前,小冰已经部署在很多第三方平台上,如今日头条、微信、微博、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同时还能被华为, 小米, 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召唤,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瞩目。

在应用场景中不可小觑。

他不仅在网易、新浪,等平台撰写新闻评论,还与万得资讯、华尔街新闻合作生成财经摘要和声音,甚至作为主播参与了数十个电视、广播节目的录制和播出.这个阶段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然而,小冰,微软,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不急于盈利的“富二代”,一个擅长唱歌、画画、写诗的网络名人,一个比较学院派和佛教派的另类玩家。微软这样的小冰能否顺利商业化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

微软小冰几乎是唯一一个强调智商和情商的人工智能。其中有些类似于《银翼杀手》中的AI伴侣。与那些定位为“智能助手”的产品相比,微软小冰的概念要高得多。

回到技术层面,微软自然语言交互技术并不领先于百度和亚马逊在没有NLp的“银弹效应”下,小冰团队不得不关注EQ这个相对虚拟的东西。根据李笛的解释:“当情感交流被放在语音助手中时,它与人类之间交换的信息量将远远大于纯粹旨在完成一项任务的信息量。情商的加入,可以让助理和老板的关系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关系。”

为了评估EQ的价值,微软还创建了CpS指数,即人工智能与单个用户的平均对话回合数。对话回合越多,与人类对话的能力就越高。不幸的是,在小冰, 微软,的第三代中,CpS达到了23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类似的产品只有1-1.5轮。然而,朋友和商人并没有跟随,小冰“情商比智商高”的想法有些特立独行。

少数民族微软小冰在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出路上是否正确,仍然不得而知。

第二,商业的不确定性。

从微软和小冰,的合作名单来看,中国主流的超级应用和智能手机可以“打电话给小冰\",”,但大多数都是快速应用或小程序的形式,微软的小冰更像是一个娱乐应用。

同时,在B端商业化方面,与天猫Elf和小度的平台定位不同,微软小冰提出了输出技术的DualAI策略,以AvatarFramework为媒介。积极将小冰融入合作伙伴平台,奉行“去中心化”战略,已与网易, 米家生态链、腾讯, 华为, 万得信息、罗森, 万科, 联通、中国等国家达成合作,其商业客户覆盖金融、零售、汽车、地产、纺织、音乐、出版、养老、物联网等十大领域。

无论是在ToC还是ToB领域,微软和小冰都主张“工具化”,这在分离和独立之后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这种商业化路径,代价是扮演了科大, 讯飞, 思必驰云知声那样的技术流角色不确定性在于,在技术处于同一纬度的情况下,朋友和商人在这个行业里厮杀多年,而微软小冰团队没有太多商业化经验,所以从自身的不足中吸取教训是一件好事。

因此,微软和小冰看似无所不能,但在商业化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还记得,2017年在小冰, 微软举行的第五代产品发布会上,时任小冰, 微软,产品负责人的彭爽,表示,“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从两年前开始,很多厂商就来找我们,希望在IoT方面与小冰进行融合,不仅是在中国,在日本也是如此,然而我们一直保持克制,几乎都有所下降。”

同时节点,亚马逊Echo的出货量已经突破1000万台,人工智能助手Alexa也逐渐生态化;苹果在那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音箱Homepod,试图抢夺家庭娱乐中心,亚马逊;国内小米, 百度和阿里也在智能音箱上掀起了竞争。为了抢占未来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他们抢了所谓的物联网控制中心,给用户补贴10亿元。

前后对比,让外界看到了微软和小冰,的克制,希望小冰在微软建造的温室里无病无灾地成长,永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杀鸡取卵”。也许这就是小冰独立后最大的不确定性:一群坚持技术理想主义的科学家能适应商业现实主义吗?

至少在不到一年前,小冰的商业化被寄托在“以三种方式逐步推进:整体赋能、联合所有制和跨界生态,以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不会简单的卖小冰技术的ApI,不会生产第一方的硬件产品,不会通过大量的硬件补贴来获取OS的市场份额,不会局限于单一领域。

这也是微软和小冰分裂后最大的悬念,是微软的位置和文化阻碍了小冰,的商业化,还是球队本身的风格?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资本想要的不是浪漫的“人工智能女孩”,而是务实且有利可图的“下一个摇钱树”。

独立后,微软的小冰团队仍需给出切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