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上午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长征三号乙火箭将北斗三号系统第30颗卫星和整个北斗系统第55颗卫星送入太空。该系统于1994年开工建设,2020年竣工。前后用了26年,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北斗的推出,为新基建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后盾。
众所周知,中国有“基建狂人”的称号。有人说这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基因。中国古代有神女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龚宇移山等神话故事。还有真正的超级项目,如万里长城和杭, 京的大运河。到20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将遍布世界各地。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5月,“新基建”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依靠“新基建”战略引领扩大内需,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今年4月,新媒体新媒体联盟创始人、移动互联网时代趋势观察者袁国宝,在新书《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中提到,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带动GDp,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走向工业应用阶段。构建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必然选择。
以下内容摘自袁国宝图书《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
我们知道,传统的基础设施就是所谓的“铁公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项目。这些项目一般资本投入较大,能够刺激总需求,有效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
那么,与传统的“铁公基”相比,“新基建”的“新”概念是什么呢?
在《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中,袁国宝详细解释了新基建的内涵。他认为新基建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本质上是指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产业等多个领域。
在袁国宝看来,新的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基础新:新的基础设施侧重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推动数字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二是作用新:新的基础设施可以称之为新技术、新业态的集合,可以通过数据收集、计算、模拟、反馈,挖掘出一系列新需求、新市场;
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将运用创新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改变传统基础设施过于依赖政府投资的投资模式。
袁国宝强调,与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同,新基建投资的重点是补短板、稳增长、稳就业,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打造长期竞争力。具体来说,新基建的“新鲜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投资新领域:从投资空间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较大。从人口流动性来看,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将聚集更多的人口,这些地区将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预计,城市化将加速长三角, 粤港澳, 京天津冀, 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等七大城市群的发展,导致了这些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缺口。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新机制:过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比较简单,主要是地方政府借钱,存在隐性债务风险。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建立新机制,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新主体:过去政府是投资主体,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
四是基础设施投资新领域:新基础设施以建设强战略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将有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领域作为投资热点,以期为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支撑,推动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不断发展。
本质上,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是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还能促进边际效益实现新一轮增长,对优化经济结构、拉动投资具有显著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础设施建设就像一个新引擎,能够产生一系列的拉动效应,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推动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以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为代表的强基础项目和以自动控制与传感硬件、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代表的新四基的发展。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互联终端越来越多,产生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快车道”,发展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