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季度,大量新用户涌入,让泛娱乐赛道尝到了极大的甜头。因为疫情,在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景的前提下,用户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线,因此短视频、直播、网文、游戏、新闻资讯等领域都迎来了用户增长和活动的小高潮。
为此,不少以泛娱乐为主业的企业在一季度交出了不错的财务成绩单。腾讯Q 1视频服务会员数量同比增长26%至1.12亿,音频服务会员数量同比增长50%至4300万;斗鱼Q1净收入22.78亿,同比增长53%,毛利润4.86亿,同比增长139.2%;哔哩哔哩Q1净收入为23.16亿,同比增长69%,MAUs达到1.72亿,同比增长70%;趣头条净营收14.12亿元,同比增长26.2%,Non-GAAp净亏损3.88亿元,同比收窄37.2%。综合季度平均MAUs达到1.383亿元,同比增长24.2%。
总的来说,泛娱乐领域的火爆让Q1很多企业的财务报告都超出了预期。主要原因是由于用户的涌入,会员服务和广告服务的收入激增。但在泛娱乐赛道的大好形势下,豪门与小豪门之间的暗战、肉搏战层出不穷,这个战场上的每一位玩家都不能轻易放松。
广告偏爱泛娱乐
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Q1下流量接近于零的残酷事实,让线下企业面临着极其残酷的打击。比如头部广告企业分众传媒Q1净利润同比下降88.9%。
网上完全不一样。来自Aurora的报告显示,2020Q1的信息产业MAU在过去一年达到峰值;QuestMobile报告显示,3月份短视频用户总使用时间同比增长80%。
由于用户大规模集中在泛娱乐内容、教育和游戏应用,这些领域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也出现了广告热潮。根据AppGrowing的报告,文化、娱乐、游戏、教育和培训在3月份的广告数量中排名前三。
广告热的背后,很多企业受益明显,尤其是以广告为核心业务的泛娱乐企业。Q1的广告和营销服务收入为13.64亿元,同比增长25.5%。标题将这种增长解释为“主要是由于用户规模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以及流动性的改善”。
事实上,Q1在线广告行业并非都是好消息。疫情也影响了部分广告主的预算,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压力。例如,腾讯在《Q1金融报告》中提到“视频和新闻平台的广告收入下降”。可以发现,即使用户为泛娱乐应用创造了好看的数据,真正的营收创造效果也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
也有品牌广告主愿意投资泛娱乐的趋势。比如趣头条第一季度品牌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59%。原因不难理解。虽然经济原因带来预算压力,但高粘度用户和更长的使用时间决定了更高的交付价值。
无论如何,从网络广告收入的整体收缩来看,广告偏向泛娱乐应用是必然的,泛娱乐依然是网络广告的首选领域。
生态游戏
在巨人渴望的赛道上,更多的奖金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在Q1的整整三个月里,你可以在泛娱乐内容的每一个细分赛道上看到巨头之间有形或无形的博弈。
比如短视频,Aauto quipper 抖音在电商直播上拉起了手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 淘宝;还有在线视频,“优腾爱”三家持续增加付费会员,各种套餐层出不穷;直播一点也不逊色。除了斗鱼和虎牙,哔哩哔哩也在尝试分一杯羹电子竞技;网文,趣味头条的饭读,也颠覆了一个长期被付费模式主导的行业格局
像BAT这样的大巨头,目前不仅专注于泛娱乐业务,泛娱乐业务战线的对抗和加码策略短期内也不会改变。比如阿里和腾讯在音视频、网文、直播、票务等领域对峙多年,现在通过商家之间的生态联动,不断相互牵制。
趣头条,一个小巨头,因为相对年轻,更专注于生态扩张和单一产品的运营。根据Q1财报披露的信息,除了最早的新闻资讯产品,趣头条已经形成了包括直播、游戏、短视频、网文在内的产品生态。
目前泛娱乐领域的生态游戏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资本纵横交错,很难说谁不是对手,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每一种产品策略都必须差异化,不断推出新产品让这场战争变得更加艰难。
不过有些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深挖下沉市场,尤其是像趣头套这样在下沉市场中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新闻资讯之后不断增加直播、游戏、网文等领域,也做出了爆款产品。不难看出,根据自身定位拓展泛娱乐内容生态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加强护城河
在“二大”“三大”的格局下,各家都不敢掉以轻心“护城河”的建设,因为对手的进攻和进化一直在进行。没有“护城河”,就像一只“纸老虎”,极有可能在持久战中逐渐陷入劣势,从而被甩开或直接超车。
在巨头眼中,泛娱乐内容产品的“护城河”应该是内容,各种层出不穷的版权大战和内容创作者大战就是极好的证明。具体来说,近两年在短视频、直播、网文领域,被头部主播、KOL抢夺的人太多了,连MCN机构都成了竞争的焦点。
内容如此重要,是泛娱乐产品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这应该是所有头部平台的共识。在Q1,企业之间的版权大战并不多见,但内容生态的维护和建设仍是许多企业努力的方向。
有趣的标题是典型的。一是通过扶持计划吸引创作者入驻,官方数据显示,Q1趣味头条的优质作者较2019年12月底增长近40倍;二是不断优化内容结构,一方面清理低质量的作者和内容,另一方面增加医疗保健等专题内容。
与内容同样重要的还有技术,尤其是AI和大数据。目前泛娱乐内容赛道的趋势是构建以AI为底层技术的多元化用户和内容运营方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像英美烟草这样的巨头在Q1财务报告中明确表示,要不断加大对这些技术的投入,以压低生态商务成本,提升体验。
很多营收规模中高的企业也明白技术的重要性。Q1趣头条R&D投资2.81亿,同比增长80.8%,占营收近20%,主要用于内容推荐算法和广告技术。与此同时,趣头条的营销和销售费用大幅下降,Q1达到10.75亿,同比下降17.1%,销售费用占比从100%以上降至76%,创历史新低。
对于久经沙场的巨头来说,长期打造“护城河”的经验让他们目前的维护成本更低,但对于一些突围者来说,打造“护城河”需要付出更多,也要坚定。显而易见,趣头条有意不断脱离不健康的购买模式,从而将其内容产品建立在更长远发展的基石上。一方面,从整个赛道的竞争来看,只有打好技术基础,才能在服务更大用户时仍保持较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趣头条的产品生态正在发挥一定的协同效应,对自然客户和
虽然工业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但消费互联网仍有机会,尤其是泛娱乐内容赛道。在庞大的用户规模下,只要建立新的订单规则,就会有成长为团长的机会。严格来说,抖音阿尤托快手、斗鱼虎牙、趣头套、拼多多都是靠这个逻辑发家的。
目前的格局足以证明秩序已经松动,而且不止一次。然而,泛娱乐赛道并不是“野蛮人”赛道。前期可以野蛮,但中后期一定要稳定,因为“食与草”是关键。
一些企业正在逐渐理解这个道理。仔细分析Q1亏损大幅收窄的原因,核心是营收大幅增长,其次是营销和销售成本下降。这种变化背后其实是趣味头条的战略优化,更注重业务流动性的提升。
作为突围赛的有趣头条,我能理解其中的规律,所以在疯狂的成长之后,我开始转向更成熟稳定的发展模式,一边构建协同的泛娱乐内容生态,一边不忘强化自己的流动性。
从BAT的发展历史来看,泛娱乐行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有无数的产品让巨头们死了。显然,泛娱乐美丽红利的外衣下的危险,比想象中还要可怕。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容易的突破测试。
前期成长较快的突破,比如趣头套,要多注意风险。在明确泛娱乐的内容后,他们应该循序渐进,放大生态,培养赚钱能力,他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策略,做一个长期的活动家。
文字/微信官方账号,刘旷, ID:柳矿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