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炮声,新供给的呼声
浏览:205 时间:2022-9-18

Text/孟永辉

双十一越近,我们闻到的烟味越浓。但是,与往年听到看到的各种双十一攻略不同,今年的双十一表现出更多的无奈和疲惫。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到盖楼,从到处都是红包雨到到处都是直播,所有这些热点现象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快到了。

然而,表面的狂欢掩盖不了真正的孤独。

伴随着这个平台创造的狂欢,作为一个消费者,除了被引导前行,似乎还有一些事情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比如你想要什么,比如选择你喜欢的平台。当双十一不再是消费者的狂欢,而是平台主导的流量游戏,所谓的狂欢可能只是平台上一个人的狂欢。

事实上,这种双十一正在失去它本来的性质和意义。当用户对其免疫时,所谓双十一更像是各平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斗,开始远离以用户为中心的本质和内涵。当“二选一”的大战此起彼伏,用户总是不吭声的时候,平台方不应该只是互相较劲,而是真正问用户的需求是否真的得到了满足。在新消费如火如荼的当下,平台的供给模式有没有改变?

双十一的枪炮声中,新货源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如果要给现在的双十一找一个定义,现在的双十一更像是电商平台之间的肉搏战,而不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因为经过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和培育,用户对互联网式的供应模式已经相当熟悉。换句话说,双十一的供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供应模式和产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无论是直播还是渠道下沉,其实都是在遵循互联网时代的运营套路,对用户施加一定的影响,带来用户购买的转变。如果我们只是这样透支用户的购买力,而不从升级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思考,那么所谓的双十一必然会成为鸡肋。

当我们看到用户在红包雨里变得越来越淡定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现象背后不断溢出的新需求,而这样的新需求必须要有新的供给来满足。马云之前提出的“新零售”只是新供给的一部分。除了新零售,新金融和新制造业都是新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电商平台而言,他们只看到用户越来越沉默,继续按照传统套路运营,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背后的供需不平等现象。所以,当他们按照自己的如意算盘迎接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时,所谓的双十一其实是在透支用户对电商平台的耐心和信任。可以想象,如果继续按照这个套路走下去,所谓的双十一必然会成为一个不必要的鸡肋。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双十一的平静背后有对新供给的需求,只有通过新的方式推动这种新供给的实现,所谓的双十一才能真正回归正轨。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游产业的转型和平台本身的新供给,将直接决定未来双十一的走向。

如果变成鸡肋或者重新开始,双十一路在哪里?

事实上,双十一日益加剧的流量竞争,是因为过度自信于改造用户习惯。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借助双十一成功地改造了用户的习惯,让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能补贴用户、烧钱,就能再续双十一的辉煌。然而电商平台不懂得盲目烧钱,却不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当一切增长都是靠烧钱驱动的时候,所谓的双十一可能已经偏离了它原本的内涵和意义。

其实真正让双十一回归正途的关键还是在于关注用户。

关注和关注用户说到底,其实就是对用户消费升级的理解和反馈。双十一之所以成为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并不是电商平台的运营手段或者资本运作的金钱游戏造成的,而是因为它真正实现了需求与供给的完美连接。

因此,当双十一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为它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谓的出路其实就是上游供给侧的转型和电商平台本身的转型。

上游供给端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大平台深度赋能对传统产品生产供给方式的转变。在今年的阿里巴巴财务报告中,我们看到阿里巴巴凭借数字系统的赋能,缩短了传统的产品设计逻辑,从而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这是以赋能的方式改造供给侧的重要表现。

除了赋能,大型平台向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化,也改变了上游供给侧的表现。事实上,物流领域的智能分拣、金融领域的大数据风险控制,都是上游供给侧转型的表现。通过对上游产品的深度改造,将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使供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攻,而是新的供给。

除了上游产业的转型,平台本身也需要变革。首先,平台方要彻底摆脱媒人、中介的角色,通过投身于行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为供需两端提供各种服务,更深入地达成交易,而不是简单地搭建一个平台。

其次,平台方要摒弃传统的运营思路和逻辑,在新的运营流程中加入新的元素,让用户更容易接受,让用户和卖家之间更容易进行交易。目前,直播、卖货等新的运营思路的兴起只是开始。未来,平台方需要找到更多新的运营思路和逻辑,才能真正满足供需两端的需求。

当双十一逐渐沦为平台端的独角戏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其背后透露出的新供给的声音。只有找到满足新需求的新供给模式,所谓双十一才能真正进化,而不仅仅是头部电商巨头划分势力范围的烧钱游戏。这时的双十一不是鸡肋,而是真正找到了新的动力来源。

作者:孟永辉,资深作家、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行业观察家、特约评论员。累计发表金融科技文章超过300万字。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